人生真正需要的並不多,這是我在閱讀完《貝加爾湖隱居札記》後的想法。
身為文學家、記者、探險家、旅行家集一身的席爾凡・戴松(Sylvain Tesson)於2010年隻身前往貝加爾湖畔居住六個月,行前他準備了書、雪茄、酒、一些糧食、調味料和和住在森林裡必需品,諸如斧頭、冰刀鞋、釣竿、獨木舟、繩索⋯⋯(細目請自行翻閱書本)就前往貝加爾湖畔,搬進小木屋裡獨居生活了六個月。
一個人獨居,兩隻狗陪伴,日常簡化成砍柴、釣魚、煮飯,自己與書、伏特加、雪茄長伴,一個人來,結束獨居時也是一個人離開,對他來說,所謂的富有即在於擁有獨處、空間、寧靜。
小木屋的生活是一張砂紙。它會打磨靈魂,讓人變得赤裸裸的,讓心智回歸原始,令身軀荊棘叢生,卻也在內心深處滋長出毛孔般敏銳的味蕾。
七月十六日,《貝加爾湖隱居札記》
只有真正的獨處,才可能有此深刻的體悟,獨處時,一個人面對自己,讓自己變得敏銳而且清明。
他的日記,或短或長,短可能一行就結束了,也許那一天最值得記下的就是那樣一句:
沒有半隻鳥在鳴唱。湖面上沒有半絲波紋。濃霧把世界吞沒了。
七月二十一日,《貝加爾湖隱居札記》
人只要是三五個,就容易為世界帶來喧囂吵嚷,有一天,寂靜的森林裡闖入了一群外來客,森林裡的原住動物也是會不堪其擾,在二月二十日裡,他說:
那些人類一走,動物就回來了。
二月二十日,《貝加爾湖隱居札記》
有時候想,我們為何能長期處於囂嚷的環境裡呢?是不甘寂寞?還是習以為常?又或者人類是群體地生物,無法忍受獨處這件事?
人,究竟需要什麼呢?
我邊看著這本書便邊思考人究竟需要什麼?如果能有一些很簡便的食糧便得賴以生存,那麼,我們週遭是不是有太多並不需要的物品?
奢於物質 貧瘠於精神
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的人生當然是很好,甚至我們的物質好得太過精緻,日日營營就是追求享受更好更優質,更令人稱羨,更享受眾人目光或是他人足以心生嫉妒的生活,但卻忘了,這些是我們活在別人眼裡。
活在別人眼裡,能算是活得好嗎?
向內觀照自己,檢視周遭的一切,有沒有可能從當下,即讓自己過上少即是多的簡單生活?真正擁有時間的支配主控權,讓自己享受於無限自然的空間,向山林海洋自然界學習?
不用逼自己遁入空靈,好像在名佛古剎裡才能求得一片寧靜,也不是聽聞最近流行到台東能享有平靜心靈就跟風而至,畢竟跟風流行都是表象,就像是戴松在貝加爾湖畔裡遇到的那一群人一樣,嘈雜且俗不可耐,誠然,我並不是認為台東不好,我只是覺得無須跟風,一群人蜂湧而至,只是把喧囂換個地方發洩。
如果原就無法靜心,那無論是到了哪裡,終究只是嘈雜了他方。
實際檢視自己真正的需求後會發現,可能並不需要太多物品,是不是要進行斷捨離清理現有物品就在於個人,只要未來不再追求更多實際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好。
1 thought on “少即是多,重新檢視人生裡的真需求”
Pingback: 《間隙》跨年,但願餘生平路 – 中藥人中年敘事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