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朮是補脾藥,在《中國藥材學》列為補益藥,在血補血,在氣補氣,性溫,其味甘、苦,入脾胃經,自古用以補脾胃和中,利水止汗安胎及燥濕化痰。
白朮是菊科植物白朮(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.)的乾燥根莖,採挖於霜降至立冬,除去細根,莖葉及泥土,烘乾或曬乾,使用上會依炮製方式分別用之,完全未炮製的只有用水洗淨,浸泡撈出,潤透切片曬乾,也有以麩炒用,土炒用,炒炭用,或以糯米泔浸,陳壁土炒,或蜜水炒,人乳拌之等不同炮製。
中藥白朮炮製法有差,其功效有異
白朮炮製方式不同當然在功效上也會有所差異,如生用,燥濕利水,可用於水腫;麩炒白朮可減緩燥性,增強健脾作用,用在脾胃不和,食少脹滿等症;陳壁土炒、土炒白朮則可借土氣增強補脾止瀉的作用,並減少藥物對腸胃道的刺激,使藥性緩和;用糯米泔浸,可借榖氣以和脾;以蜜水炒、人乳拌用,則能以潤制其燥。
中藥白朮健脾正藥 藥食同源常見於補養藥膳
說起中藥單味藥,我們對人參、當歸、甘草熟而能詳,而四物湯、四君子湯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等常用方早已用於藥膳作為日常滋補食用,但你記得這些方子裡的單一藥材嗎?你知道四君子湯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裡都有白朮嗎?其實白朮早就相融於我們生活裡,不僅僅是四君子湯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,比方說很多人用於小孩子不愛吃飯,個子小,給小孩開脾健胃的參苓白朮散裡就有白朮。
《本草備要》中提到白朮功用在血補血,在氣補氣,是指同血藥則補血,同氣藥則補氣,所以我們在補養藥裡很常見白朮;白朮還能無汗能發,有汗能止,也就是濕從汗去,濕去汗自然就止了,發汗止汗如何使用也是和補血補氣的道理一樣,比如要止汗,就同黃耆、芍藥之類一起配伍,如果想要發汗,白朮就加辛散能發之藥配伍。
白朮還有燥濕的作用,能利小便,生津液,燥濕跟生津液,好像很矛盾?《本草備要》裡就提到汪機的說法:「脾惡濕,濕勝則氣不得施化,津何由生?用白朮以除其濕,則氣得周流,而津液生矣。」所謂脾氣旺,則津液生,而脾是喜燥惡濕的,也就是說,白朮透過燥濕,使得人體內的氣能夠周流順暢,氣能周流而讓津液得以生成,所以運用中藥不能只看表面,當人體濕氣過盛阻滯中焦脾胃令脾困於濕,就必須利用白朮的燥濕作用,除濕生津。
除了補益之外,白朮還能消痰水腫滿,黃疸濕痹,與枳實組成了枳朮湯,參與了除濕消腫大工程,《金匱要略》說枳朮湯治水飲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盤,而這一枳朮湯就被號稱是張仲景唯一一帖減肥方的枳朮湯,藥材非常簡單就只是枳實和白朮兩味。
中藥白朮現代藥理作用
從中國藥材學中我們就已知白朮藥理作用至少有利尿、降低血糖、抗血凝等作用。
白朮含揮發油,也有鼠李糖、葡萄糖、甘露糖、木糖和半乳糖等所組成的白朮多糖、維生素A,臺灣中藥典第三版訂定白朮指標成分白朮內酯III(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)不得少於0.04%。現今藥理作用用於利尿、降低血糖、抗血凝等,不過目前也有投入相關神經保護相關,比如白朮多糖減輕局部性腦缺血,減少神經細胞受損,還有近年白朮在抑制抑鬱症方面也有頗多研究,預料白朮透過多成分、多靶點、多途徑的作用機制,對人體可以有更多不同面向的健康應用。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